悠遊五條港看見歷史紋理 ─由度小月發現水仙宮與台郡三郊

古稱府城的台南,為台灣最早期開發、開墾的城市,在當時是台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府城內的舊城區,仍是處處可見遺跡、廟宇、建築等,保存至今。無論是走在神農街、五條港、水仙宮,或是走在孔廟周圍,都能感受歷史的氛圍,也能看見歷史的紋理與痕跡。

常言道,台南府城三步一小祠、五步一大廟,此說法更是從台南的歷史脈絡能夠深刻的了解。發跡於1895年的度小月,一開始為能在颱風季節求生度日,而開始挑著擔仔賣麵,從街頭叫賣一直到後來在水仙宮固定擺攤賣麵。在當時的水仙宮,為府城五條港─南勢港旁最重要的廟宇之一,更為當時三郊的總部─三益堂所在。

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
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 -陳肇興〈赤崁竹枝詞〉其六

齊聚了當時南北貿易往來商人,包含了北郊蘇萬曆、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北郊由20多個商會組成,從天津、煙台、廈門等地組成,南郊由福州、漳州、泉州等商會組成,糖郊負責全台的糖配送。《台灣通史》裡說:「販運之利,頗操其盛,故郡中商務一時稱盛。」

當時的五條港,由台郡三郊共同出資修築運河,五條運河貫串了當時府城最重要的經濟命脈,也是很重要的經濟渠道。當時的五條港一代商貿雲集各種郊商店鋪貨棧,雲集於港道兩側,繁榮盛極一時。

水仙宮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盟軍轟炸,僅留存前殿,後殿毀損後改蓋防空洞。後來再經由多人整修,目前的水仙宮,僅剩下前殿,已經不復以往七寺八廟的景觀,其他的部分現在都為市場。

據康熙61年(1722)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載:「水仙宮,並祀禹王、伍員、屈原、項羽,兼列奡,謂其能盪舟也(一作魯般)。」
廟內依舊祭祀水仙尊王,以及一帝兩王二大夫,為大禹、項羽、伍子胥、屈原、魯班,均是與水有關的古代名人,商人行船走水將他們視為神仙,保障其平安。
《台灣鄉土全誌(第七冊)》當中提到:
五條港打棕街上的洪芋頭,因其麵湯頭好吃而廣為人知,始終是台南府城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因其擔仔麵係由精心調製之肉燥、蝦湯、蒜泥、黑醋、豆芽,搭配米粉或油麵,其肉燥口味特殊,香濃美味,是度小月之所以獨特有名之秘方。
度小月之初,先祖洪芋頭先生於水仙宮旁挑擔做生意,以貼補颱風來的淡季收入,未料,一炮而紅,食客皆因麵中肉燥風味獨特,聞香下馬,慕名者更絡繹不絕,雖蹲在擔仔旁,細咀品嚐,享受個中味覺,每到夜晚,食客仍多,於是洪芋頭先生索性在擔上掛上一盞小燈籠,寫上「度小月」三字,意思是說賣擔仔麵只是度小月而已,沒想到卻變成擔仔麵的招牌。後因五條港淤塞,無貨可載,遂改專賣擔仔麵。「度小月」之名愈傳愈開,遠近出名而成為府城風味獨家的小吃。

隨著時代的演進、歷史的推移,不復以往的挑擔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以現代化經營傳承百年滋味的擔仔麵,讓府城傳統小吃成為台灣料理中很重要的一道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