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談吃》講情調、品滋味 度小月擔仔麵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民國前三年九月十日生於北平。滿族鑲紅旗後裔,是清朝珍妃的姪孫,堪稱台灣第一代美食作家。大江南北各式餐點在其生花妙筆下躍然紙面,看完恨不得馬上咬一口,但大家對他的印象多停留在故國之情,似乎以介紹大陸居多,其實日久他鄉變故鄉,拜先後歷任台灣菸酒公賣局松山、嘉義、屏東等菸葉廠廠長之賜,唐魯孫得以全台走透透,品嚐各地美食小吃,從蚵仔煎到担仔麵,透過他的一支筆,讓我們有機會重溫民國六十年代的台灣老味道。

《唐魯孫談吃》/大地出版社

唐魯孫退休之後,以其所見所聞進行雜文創作,民國六十五年起發表文章,民俗、美食成為其創作基調,內容豐富,引人入勝,斐然成章,自成一格。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鹹》、《天下味》等十二部(皆為大地版)量多質精,允為一代雜文大家,而文中所傳達的精緻生活美學,更足以為後人典範。

【精彩書摘】抗戰時期,凡是在四川住過的人都知道紅油抄手、擔擔麵。初到臺灣,夜闌人靜想吃點宵夜,就有吆喝賣擔仔麵的了。臺灣的擔仔麵大街上吃食攤到處有售,但如果講情調、品滋味,那要算臺南的「度小月」獨擅勝場了。

開在臺南中正路上的度小月,是數代相傳的老字號。大家都奇怪,賣擔仔麵為什麼起一個令人猜不透古古怪怪的名稱呢?敢情「度小月」三個字是其來有自的。據說在前清,從臺南一直到高雄、屏東,居民以出海捕魚為生的居多,遇到颱風季節,或大或小的颱風接踵而來,不管颱風登陸不登陸,海上的風浪渹湱滂湃。

早年舴艋舳艫全憑人力操縱,風濤險惡,誰也不敢冒險出海,只好把船開進港灣避風。有時颱風接二連三的襲來,經月不能出海,只好暫時擺個麵攤,賣擔仔麵以為生計。出海捕魚是正當行業,如果漁獲量多,可以賺大錢,說不定一夜之間變成巨富,算是大月;至於賣擔仔麵是臨時性質,勉維溫飽,算是小月,所以麵攤子就給它取名「度小月」。

度小月的擔仔麵所以馳名中外,主要是它肉燥合於大眾口味,擔仔麵裡放少許肉燥就能味鮮香永(去年在舊金山、洛杉磯各大超級市場都有度小月的肉燥出售,美國人買回去夾麵包,華僑買回去下麵)。

據說他家肉燥有一種秘方,必須是用砂鼓子銀炭文火慢慢燉出來的,裡邊除了放有不知名的海味外,煮肉燥的湯是魚骨、蝦殼熬出來的。肉燥做好,先要裝罎固封,放在陰涼處所一段時間才能開罎食用。所以度小月的肉燥漿凝瓊液、香霧襲人,而且入口即溶,凡是到臺南總要去度小月,領略一下古都小吃風味。筆者于役嘉南的時節,數度在度小月碰見當時任縣長的林金生先生。他輕車簡從,坐在矮凳上,就著麵挑子,大啖特啖,一吃就是十碗八碗,雖然碗小如盅,卻也可觀。現在許久沒去臺南,看到圓疊形的低燈籠就想起度小月的特別標誌了。

文章來源:中時電子報 (原文摘自《唐魯孫談吃》/大地出版社)
唐魯孫談吃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原圖摘自《唐魯孫談吃》/大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