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小月自2017年起,以十年磨一劍的積累,開始提出構想─「看見台灣、看見度小月」,為主軸。結合美食與藝文,邀請台灣在地藝文創作者,在度小月展出精采作品。

此次邀請水墨藝術家陳榮碩老師,透過他細膩的筆觸與深入的感受,描繪出1895年度小月發展元年的水墨創作。
重回1895,以水墨重現
度小月自1895年開始,已經發展百年已久,藝術家陳榮碩老師透過深入了解度小月的發展元年,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與社會環境,激發老師許多藝文創作的靈感。
1895年,洪氏先祖平時以補魚為生,每年在海象不佳的季節時因無法出海捕魚,漁民俗稱「小月」,為了養家活口,就賣起麵來藉此「度」過「小月」,一開始是以擔仔挑著沿街叫賣,於攤前燈籠上,書寫著「度小月擔仔麵」六個字。

由於口味獨道,廣為大眾接受,「度小月擔仔麵」卻成為金字招牌,後來直接轉行賣麵這就是「度小月擔仔麵」的由來。

同時,這一年也是台灣在歷史上面臨許多挑戰的一年。所有令人亦激昂亦惆悵的大時代,都是由一群人所構築而成,這些時代洪流中的大人物與小人物們,體現了當時的磅礡現實,也創造了日後的娓娓記憶。
而除了時勢流轉所難以避免的國仇家恨,人與人之間有的是情,有著對家人對族人對社區的關懷與愛護情意,也有對過去對現實對未來的懷念與嚮往之情;這股愛鄉愛土的情懷,醞釀出了濃厚的人情味,經常地凝結在早晨路邊的小攤中、正午家裡的餐桌上,與黃昏後街頭巷尾的餐館裡。
《1895,人.情.味》用毛筆的樸拙、水墨的自然,以工筆與寫意交錯的技法,皴鈎出那個動盪時代的人們,描繪那個時代歷經中國、台灣、日本治理下的食物、食材與食器,用記憶與想像側寫1895年的現場,用圖像來挖掘一種屬於那個時代的生活況味與人生滋味。在畫中的碗裡、人的姿態裡、以及穿梭在台灣大街小巷的臺灣土犬身上,嗅出一些我們懷念過也遺失過的台灣滋味。
關於陳榮碩老師
擅長以水墨創作與細膩觀察的陳榮碩老師,從每幅作品當中都能夠將其鮮明個性與想法展現,透過陳榮碩老師的創作中,能感受他對於創作的熱情與對狗的關愛之情。
喫飯─分享的美好人性
「喫飯」在現代人的生活體驗與觀感中,多半是美好、洋溢著幸福感,甚至帶有些冒險樂趣的經驗,這點從當代來自主流媒體與個人紀錄式的影像呈現中,可見一斑。然而在某些我們已淡忘或不願記起的時代中,「吃一頓飽」不但可能是難以企及的奢求,更可能是噙著淚水卻依然苦澀的無奈現實。

度小月創立伊始的1895年(甲午年),在台灣島上的人們用精神與腸胃支撐著茫茫未知的希望與期待,期待社會動盪與政治更迭後的穩定,但更多的,可能是只是殷切期待自己甚至卑微地虔心祈求身邊的家人與孩子能吃頓飽,獲得藉以維生的稀微能量。

因此在文獻裡有關當時的影像紀實中,甭提亟罕有吃飯的畫面,就是出現難得的吃飯畫面也大半滿面愁容、難掩悲苦與急切的眼神與情態。吃飯,的確是種幸福,卻是種苦澀且沉重的幸福。
相較於當代經常過量的飲食飽足體驗,清末1895年前後的艱難歲月中,自己吃飽之外還要分享食物,成為一種奇特且幾乎難以存在的美德;自己吃飽猶為困難,還要分享給別人更是難以思議,更遑論還要跟不同的物種分食,例如號稱人類最忠心的朋友─狗。
我們十分難尋當時任何與狗分享食物的紀實影像(很可能根本沒有),但卻可見狗狗們的蹤影在黑白照片的角落出現,可見,人們沒有因生命處境的艱難而犧牲美德,一種博愛的、願意共享與共同承擔的美好人性。

1895人情味陳榮碩當代水墨個展
展期:2019/12/10-2020/3/10
地點:度小月永康店 (永康街9-1號)